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文创观察|乡村的文创美学 唤醒田园牧歌的向往
【环球网文化报道 记者 张嘉玉】文化是民族的魂,文创力量正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近几年,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而在广袤的乡村,不仅有着充满地方风物特质的文创产品,还诞生了兼具在地性与创新性的文创业态,挖掘乡村的个性、焕新乡村文化,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随着“乡创人”的脚步,城市正在发现乡村的美,反哺乡村的活力,安徽黄山黟县碧山村、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正在以独特的文化温度吸引着城市的年轻人……
体现乡村个性的地方风物
一间村里老供销社改造的“乡间杂货铺”,安徽黄山黟县碧山工销社正在吸引着城市的文艺青年驱车造访。当代设计和民间工艺相结合,碧山工销社的老货架上售卖着既有地方性又有当代感的文创产品。
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碧山工销社联合创始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带领学生历时两年多,经过近10次田野寻访,跑遍黟县所有乡镇,记录下90项民间手工艺,其中就包括本地手艺人篾匠姚家驹的竹编。店内纯手工竹编的手提包,戒指,小鸟,手镯,铃铛等小物件,都是姚师傅从农具上的小零件得到的灵感,成为店里最受欢迎的产品。
碧山村一些广受欢迎的糕点经过包装设计以后,成为风格独具的“黟县百工”系列传统点心。徽墨酥入口即化,外形似徽墨而得名。而红纸包的原名叫做“千层酥”,是徽州逢年过节,日常待客必备甜点之一。
左靖发现乡村的文创产品往往会存在文化挖掘不够、研发能力不强、包装设计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乡村文创产品其实是地方设计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只有整个系统启动了,乡村文创产品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好的地方设计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捕捉日常之中的鲜活场景与生命力,培育人的情感和经验,营造社区氛围,从而表现地域文化的特性。”
碧山工销社是“前店后坊”的结构,穿过售卖着文创产品与杂货的店铺,这里还有着更多的文化业态,展览、食堂、出版、住宿、工坊……作为文化综合体,碧山工销社为这里注入了一种属于碧山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年轻人开始具有了一股吸引力,唤醒着他们对乡村的文化向往。来到碧山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无限向往和憧憬,“为了打卡碧山工销社,真的跑碧山那村旮旯去了!”“安徽黟县碧山村,我爱她一万遍!”
“碧山工销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额外的增收。碧山工销社作为城乡之间的游牧者,从城市到乡村的双向输出,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村民们增加了对外界的了解,让城市的人体会到了乡村的美。”左靖说道。
文化创意的背后是“人”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有一间“拾八方18小店”,乡创特派员孙倩带领“艺术在浮梁”项目团队打造了乡土文创品牌“拾八方18”,因为寒溪村占地18平方公里,“拾”字有“搜集”与“发现”的意味,喻意拾起这片土地上的人情、美景与风物。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诗人白居易的诗词中已经出现了以茶业闻名的浮梁。浮梁寒溪村的红茶,经过品牌化设计包装,成为“拾八方18”在地文创的主打产品“寒溪好茶”。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乡村的文化载体属性需要被重新关注与认知,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植根在农村”。“文化创意与乡村天然地契合,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文历史。很多人为什么愿意下乡?并不是很强烈的经济诉求,文化上的吸引力让他们到一座陌生的乡村,参与到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秘书长、浮梁乡创学院院长殷秩松介绍,浮梁首创乡创特派员制度,自2020年起,已经通过社会招募37名乡创特派员,覆盖37个村子。
“乡创特派员制度”作为一项探索城市人才进入乡村的制度性设计,将“自上而下的引导扶持”与“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进行了有机结合。沉浸式实景沙盒剧本杀、耕种戏剧、民宿、艺术节、主题研学、艺术基地、创意集市……乡创特派员的到来,使丰富的文创业态在浮梁涌现,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让村民成为推动自己家园发展的重要力量,激活乡村内生活力。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浮梁乡创项目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200万元,带动约1000名村民人均增收3千元。例如“艺术在浮梁”项目2021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约35万元,实现200名村民人均增收5千元。
“文化是保证乡村个性的根本,能够聚集人气,发掘焕新乡村文化,在地农民也会有更强的一种自信,慢慢才有可能形成回流和返乡。”殷秩松告诉记者,真正通过这样的工作实现二代返乡,大概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是一场“路漫漫”的旅程。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殷秩松阐释“乡创理念”,是“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各种现代化发展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的创新发展。”
文化对于乡村振兴为何如此重要?殷秩松告诉记者,乡村拥有着两大优势,即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乡村的文化优势。中国的文化彻底根植于几千年农耕文明,在今天的乡村可能表现出来有点没落,但是它的根都在,所以要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重点是在乡村。”
“其次,针对相对普遍的空心化乡村的情况。文化能够动员更多的城市人才入乡。”殷秩松看到,来到乡村的人往往有着对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他感受不到乡村文化的美好,是很难下乡的。”
“从第三个层面来讲,就像扶贫要扶志一样,未来乡村的根本在新的乡村治理,文化一定要长期潜移默化去影响村民,帮助他们实现现代化,从理念上和从方法上去更新,乡村才能振兴。”他说。
殷秩松认为,乡村振兴不单纯是乡村的问题,它为所有人的未来美好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城市的生活品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下降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城乡融合的战略中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希望有更美好的乡村,使我们拥有更美好的城乡融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