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朝阳区老厂房焕发新活力,5万家文化企业“落户”国家文创实验区
经过改造升级,曾经的红砖厂房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内不仅有书韵飘香的书房、沉浸式体验空间、虚拟直播室,还有全国首个“元宇宙”主题商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3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51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市级园区19家。
1月3日,记者从2023朝阳区两会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2022年10月底,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文化企业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占全区五成以上,占全市的24.5%。2022年1-10月,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271.8亿元,同比增长8.5%。
多种“主题”园区齐聚实验区
郎园Vintage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在国家文创实验区运营十余年,成为不少市民热衷的网红打卡地。郎园Vintage位于北京朝阳区CBD核心区,前身为万东医疗器械厂。随着产业转型,原先的仓库储物功能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集文创、产业、办公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保留着工业时代独具特色的红砖建筑,而这也成为市民热衷打卡的心头好,也是吸引企业入驻的亮点之一。近几年,随着园区的发展,数字化成为这里新的名片。
“近几年,我们主动拥抱互联网,将创建国家文创实验区的‘文化科技融合’经验推广到更多区域。”首创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首创郎园在北京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主题商场——BOM嘻番。记者了解到,这个商场里不仅有NPC(非玩家角色)讲解员,每天的特定时间,还会有沉浸式戏剧演出等。
如果说首创郎园侧重文化范儿,那么E9区创新工场则更突出科技感。E9区创新工场坐落于朝阳区东南部,以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为产业定位,近年来,园区借力国家文创实验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扩充赛道、吸引企业落户。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48家,其中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超过88%,涵盖数字创意技术、元宇宙、5G数控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3D裸眼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等多门类。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区发挥重点园区创新引领作用,主动培育和引入数字文化企业。除郎园和E9区创新工场外,实验区还推动了莱锦等园区建设数字文化、数字视听特色园区,支持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基地等园区打造数字出版特色园区等。
近1500家文化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认定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实验区制定和发布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以来,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企业取得国家高新技术认定数量近1500家。
近三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园区实现有序发展。有的园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加大对新兴业态的招商引资力度;有的园区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园区找到各自的发展重点和领域,打造自有特色优势。
2022年1-10月,国家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10.8%。截至2022年10月末,文化新业态收入规模占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比重为33.8%,较2021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拉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上涨3.6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1%,较2021年进一步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发布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朝阳区正式发布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指数”)。国家文创实验区指数从环境支撑、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协同开放四个维度,反映了实验区一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
国家文创实验区指数(2022)设置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指数测算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测算结果显示,国家文创实验区总指数止跌回升,达到230.1,较上年提高0.8,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稳步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显著。
记者注意到,国家文创实验区创新驱动指数为387.9,在四个分项指数中位居第一。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区已经形成了智力资源聚集、创新投入密集和创新成果富集的创新格局。区域内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超八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10%;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500家;每年投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亿元,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超50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文化金融政策服务“组合拳”成效显著。
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成立以来,实验区范围内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文件数已达20个,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数已达56个,持续健全的政策体系和日益优化的服务体系,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营商营文环境不断优化。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