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李后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天府学”的提出者和建立者,在国内较早提出“成渝经济区双核椭圆模型”“西四角”(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经济区、“环珠峰合作区”等理论概念和系列政策建议,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因此,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王者荣耀》《十万个冷笑话》等现象级文创产品持续涌现,到《银河帝国》《万国觉醒》等精品力作“出海”屡创佳绩……近年来,“文创名城”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贡献”出该市超10%的GDP,更令世人惊艳其文化影响力。
提升重庆辨识度,加速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既是经济“硬实力”的支点,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支点。
在“一号工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巴蜀文创产业如何一体化发展?尤其是,相对偏弱的重庆文创产业如何搭上成都的“快车”,实现“弯道超车”?2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后强。
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逻辑
生于重庆,扬名四川……走进李后强的办公室,一副厚重眼镜下的双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掩藏着对川渝发展的拳拳之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巴蜀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是他刚完成不久的最新课题。
在他看来,当前,巴蜀文创产业发展,产业分工不清晰,存在着产业同构的现象,而产业同构化与产业效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布局较分散,多为低成本的简单扎堆,致使产业链环脱节;产业资源整合不好,难以利用跨区域的资源,吸引跨文化的受众,赢得跨市场的利润。
“因此,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必然选择。”李后强说。所谓一体化,就是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同行企业间的联合,将若干关联企业发展形成经营联合体,在政策、技术、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等层面多维共振、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帮互助的合作效应、合理布局的结构效应、整体团队的规模效应。
他认为,巴蜀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四大必然逻辑:
巴蜀文创的突出优势——文化资源富集,为文创产业的发展积淀了许多先天性优势;科研创新主体活跃,拥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数万家,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活跃;文创产业基础牢固,目前巴蜀文创产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正迅速提升;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成渝地区人口超过6400万,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巨大。
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渝地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因此,推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已蕴含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中。
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活品质提升的需要,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特色更鲜明的精神文化产品,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传统经济优化的需要,文创产业能让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渝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把文创产业作为新引擎;艺术振兴乡村的需要,文创产业是乡村振兴现实需求。
破解困境的必然选择——当前,巴蜀文创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维挑战,一体化发展是必然选择。
“更为直接的是,文创产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组织方式,它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把各种力量整合起来,打破产业界限,推进跨界融合,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就是典型案例。”他说。
一体化发展的多维趋势
巴蜀文创产业,需要一体化。那么,一体化发展有哪些方向和趋势?
李后强给出了四个答案:
市场主体的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伴随着“产品差别化分工”“生产工序型分工”而出现的新型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体系,必然推动巴蜀文创产业分工出现细分化、专业化倾向;“Z世代”的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促进着文创产品的品牌化;“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呼唤着巴蜀文创走向世界。
核心载体的配套化、众筹化、飞地化。成都、重庆两地的文创产业园已基本走过发展初级阶段,正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创意街区,推动城市文化和创意城市融合,由此发展的层级配套化、资金众筹化、园区飞地化是趋势。
产业体系的链条化、数字化、融合化。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巴蜀文创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深化延伸的内在要求愈加迫切,包括产业价值链条化、产业链条数字化、产业业态融合化。
公服体系的便捷化、高效化、一体化。随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巴蜀文创一体化发展的便捷化、高效化、优质化趋势明显。
“从市场主体到核心载体,从产业体系到公服体系,虽趋势各不相同,但代表了当今全国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也体现了目前全球文创产业迅速发展的内在规律。”李后强说。
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体化发展,有基础、前景好,那该怎么做?
李后强表示,强化垂直分工,提升产业链韧性,为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推动组建巴蜀文创全产业链联盟,不断提升配套体系整体效率;优化布局巴蜀文创产业分工,引导形成“中心城市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格局;培育构建巴蜀文创区域创新链,促进巴蜀文创资源在全域范围内横向聚集和纵向联动,提升巴蜀文创产业的创造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强化园区共建,优化集聚区功能,为一体化发展筑牢平台。着力打造一体化运营的合作平台,探索“一园多区”“一区多点”等多种产业合作模式;加快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磋商平台,推动产业深度对接,提升产业承接地效能;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政策统筹、成本分担、税收分成的共建共享机制;重点打造创新型跨区域重点文创产业集群。
强化主体培育,涵养创新型人才,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企业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人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全方位高质量培育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和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同时广泛地开展“大众美学运动”,扩大社会大众参与巴蜀文创的深度。
强化城市合作,突破都市圈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鼓励成都和重庆两大极核城市与毗邻地区城市,深入开展结对合作,使文化创意产业分工突破都市圈范围,从中心城区辐射到近郊和远郊,包括建立结对发展关系、优化产业合作关系、提升产业融合能力等。
强化规则对接,促进政策链协同,为一体化发展完善机制。本着“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原则,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包括加快建立规则统一的巴蜀文创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分工协作的巴蜀文创要素市场、加快完善更加有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